太原民歌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据史料记载最早源于西周至春秋。《诗经》中的“唐风”、西汉《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就有了确切的记载。太原民歌经历了原始期―孕育期―成熟期-转型期到明、清至民国,太原民歌纳入了新的内容。有从沿海及外地传来的“马头调”,这些曲目结合了本地语言、民俗,形成了太原地区的北方演唱风格。形成了它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盛更选的曲折发展期。
太原民歌主要由情歌、民间小调、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和新民歌组成。太原民歌抒发爱情、叙述事由、描绘风景、表现劳动生活和自然常识等,涵盖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唱词语言朴实简练,比喻生动夸张,再加口语化的装饰音,以及花彩的衬字,形成了太原民歌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歌的独特风格。
太原民歌千百年来就在太原和晋中地区相习、传唱,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记载人民群众的传统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原一带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太原民歌作为古晋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太原民歌,将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历史渊源:
太原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西周初至春秋,为太原民歌的孕育期;汉代至明代由于受到秧歌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成熟,为太原民歌的转型期;明、清至民国,太原民歌吸收了从沿海、外地传来的“马头调”,和本地语言、民俗演唱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它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太原民歌千百年来就在太原和晋中广大地区人民中相习传唱,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记载了人民的传统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太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小店区加大太原民歌保护力度,对流落民间的情歌、民间小调、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和新民歌进行了唱词曲谱的搜集、整理、校对等工作,编印了太原民歌手册,为太原民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内容:
太原民歌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曲调优美流畅,形式了口语化、通俗化、乡土气息浓郁的特色、扎根于太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太原民歌大致分为六个类别,分别是情歌、民间小调、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说唱曲和新民歌。
这六个类别中,新民歌一般为建国前后由劳动群众编创,传统民歌大都源于地道的本土民间歌曲,说唱曲则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曲艺说唱形式,劳动号子则是当地群众修田盖房时由领号人即兴演唱,其他人随声附和的民歌表现形式,别具地域特色。叫卖曲旋律简单自然,明快响亮,生活气息浓厚。马头调来源于全国各地过往客商的演唱,并融合了当地的口音,使得这些曲目有了浓厚的太原味道。并在太原安家落户,太原不靠大江大海,俗称旱码头,人们便将此类民歌称为码头调。属外来曲目,传入本地入乡随俗,独具风格。
太原民歌的曲目,据普查统计,新民歌有40余首,传统民歌有80余首,说唱曲有7首,劳动号子2号,叫真曲9首,马头调有10首,共计150余首。
太原民歌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由于地域差异,形成了河东和河西两个流派,河东歌手粗旷奔放,河西歌手情感细腻。形成了两个风格不同的传承区域。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太原民歌分为无伴奏和伴奏两大类:1、无伴奏类:大部分民间歌手演唱民间歌曲都是在自然生活中,如田间地头,解除疲劳自吟自唱,沿街叫卖等。2、有伴奏类:主要乐器有极胡、二胡、笛子、唢呐、详琴、中胡、大胡等。太原民歌的代表作品有:《五头赶车》、《姐妹俩》、《茉莉花》、《打硪歌》、《串门门》、《送情郎》、《卖烧土》、《刘三推车》、《捣米》等。
代表性传承人:刘卯生,太原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二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太原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优秀专家,杰出艺术家。其作品《五头赶车》在中央电视台及山西电视台多次播出,被总政歌舞团张继刚选定为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序幕主唱。他的演唱“情真、味足”咬字清晰,风格独特。曾获全国第七届、十一届、十四届、十五届“群星奖”作曲金奖。
重要价值:
太原民歌,是太原地区古晋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太原地区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也是山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价值有如下几点:
(一)历史价值。在中国民歌史中,山西民歌有着它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太原民歌却不见经传。加强太原民歌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对古晋阳文化的挖掘、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史,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传统音乐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生活表现形式,是一种活态民间文艺项目,对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三)精神价值。太原民歌来源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传唱体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传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魂”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