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渊源
据传舞龙为一种祈雨仪式,最早起源于汉代,隋唐时演变为民间游艺。太原地区在宋代就出现了舞龙灯的活动,是一种逢年过节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寄托了百姓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 基本内容:
亲贤龙灯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即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锣鼓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摆字、戏等动作和套路,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单龙演出一共30人,其中13人或14人表演,17人换(轮)演。
个方向按前述套路重复。
2、跑圆场
用于每个表演小节间的连接套路,龙灯在龙珠引领下,沿逆时针方向走动。
3、中华龙(摆字)
例“中”字:龙灯走圆场到达主席台对面,龙头昂起,
二、三节和龙头面向主席台形成垂直线,第四节向右,第五节向龙头平行方向,第六、七节向左,第八节向主席台,九节向右,十——十二节连接第三节向主席台,形成垂直线。整体造型前高后低,整个动作由所有队员在跑动中完成。
4、双搭桥
龙头昂起,龙节左右按序分开,横向龙皮拉平形成桥状,纵向龙节紧靠,龙头在龙珠引领下,由慢而快从“桥下”跑出舞动。
5、龙盘柱
龙头在中心,由助演队员将舞龙头队员托起,其余各节的龙杆队员按顺时针方向迅速跑动,龙节横向排列,形成圆形“龙盘柱”造型。
6、龙翻身(龙打滚、跳鱼缸)
龙珠引领龙灯走圆场,形成半圆时,队员在龙珠引领下,
统一向内跳进,同时举起龙灯。
7、龙凤呈祥
龙灯表演接近尾声时,龙灯在龙珠引领下走圆场,待龙
头到达进场位置、龙尾到达出场位置时,龙头在龙珠引领下迅速横向跑向龙尾(龙尾同时迅速跑向龙头),龙头从连接龙尾的最后一节通过,滚动退场。此时,龙尾随着龙身上、下、左、右翻飞,远看似“彩凤起舞”,与前端龙头遥相呼应,形成“龙凤呈祥”的态势。
1、拜四方
龙灯在龙珠引领下,走圆场进场,面向主席台时,走动至第五节形成曲线时,开始跑动,形成七个拱后,龙灯沿逆时针分别向其他三
三、亲贤龙灯制作工艺
小店区亲贤龙灯,长达40余米,制作精细,先用竹篦扎架,经裱糊彩画后,用绳布将龙首、龙身和龙尾连在一起,龙头用绿、红、黄、白四种颜色彩画而成,象征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龙身为圆筒状,均内燃灯烛(后演变为LED灯),节与节之间3.3米距离,通体颜色为青色,总共12节,象征12个月,农历闺月就加成13节,通体颜色变为金黄色。通体龙鳞365片,象征一年365天。龙珠顶端由竹皮扎成球形状,内设强光,外罩红纱,夜晚红光四射,名曰红霞珠。下有木柄(即龙杆),由多人举起舞动,另有一人执装有长柄的宝珠在龙头前导引,一条通体明亮、色彩斑斓的巨龙在急促的锣鼓声中上下翻飞、腾挪盘旋。
四、 亲贤龙灯的历史和荣誉
亲贤舞龙活动是在晚清时期由山西最后一任巡抚的伺卫官胡连昇老先生从东北传来,属地道的北方龙。特点:身长、体大、宏伟,表演精犷、豪放、浑厚。龙体是虎头蛇身,谓之虎头青龙,额头高耸、口吐红舌、鼓目突肋、虬角劲健、长髯正鬃、高翘神态、端庄威严,舞动起来如行云流水、腾云驾雾,活灵活现。
亲贤龙灯在太原、乃至山西,都非常有名。早在晚清时,老百姓就给予了“亲贤神龙”的美誉。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至二月初二,太原城内的商号都要点灯烧香,举行迎龙祭祀,希翼得到龙的庇佑,保佑举家幸福安康、生意兴隆。
日寇侵华期间,日伪政府为粉碎太平,强令亲贤舞龙队为他们表演,但经过几次筹备,都没有表演成功,不是龙杆折断,就是龙头被烧,坊间传说是神龙不愿屈服于日寇统治,实则是聪慧的亲贤舞龙人故意暗中制造假象,抗拒日寇。
抗战胜利后,亲贤的第二代舞龙传人杨庆林、郭海全、韩福寿等人,重新编制了第二代龙灯。新编的龙头,硕大面威,杆高体长,再加上舞龙头的队员身高在一米八以上,龙头跃起时高度超过五米之多,生龙活虎般的表演,再次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并多次受邀到当时的督军府进行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8年——1966年,亲贤龙灯更成为太原市历次大型庆典活动的必演节目,多次在省、市政府进行表演,连续六、七次在迎泽大街参加国庆庆典活动。
晚清至新中国解放,亲贤龙灯在胡连昇、杨庆林、郭海全、韩福寿等二代舞龙人的传承和发扬,亲贤舞龙艺术享誉并州大
地,老百姓给予了“庙前的高跷、亲贤的龙、西华门的狮子爱煞人”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文革期间,亲贤舞龙活动再次被迫停止,龙灯被烧毁。但在以韩佺、殷福元、杨艮喜、李保保、张根肉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舞龙人,将龙灯的形态、结构牢牢记在了心里,于1984年冬季重新编制出了新的龙灯,这条巨龙又重新展现在太原人面前,至1999年,亲贤舞龙艺术多次活跃在省、市、区大型活动现场。1997年,应邀参加太旧高速公路通车一周年庆典活动。
到了2000年后,以郎润生、史荣喜为代表的第四代舞龙传承人,在一条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八条小龙,再加上锣鼓队一起表演,气势宏伟、声势浩大:2000年,参加小店区“青龙杯”舞龙大赛,获得特等奖;同年,参加太原市“金龙杯”舞龙大赛,获得金龙奖,并应邀参加五台山灵峰禅寺开光庆典。2003年,应邀参加大运高速通车庆典仪式;同年,参加太原建城2500年庆典表演……及多次受邀参加由省、市、区各级政府以及山西电力总公司等组织的文艺汇演。
2014年,亲贤舞龙人史荣喜、史春喜、杨真生、陈志刚等人,为发扬亲贤人拼搏进取的优良传统,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材料,编制了更富有时代感的龙灯,形象更加逼真,舞动起来更加活跃,似蛟龙出海,气贯长虹,代表节目《龙腾盛世》等。
五、亲贤龙灯的传承谱系
亲贤龙灯,从1895年开始,经过四代人传承:
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胡连昇(1880年——1941年)
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杨庆林(1900年——1954年)
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韩 佺(1917年——1998年)
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郎润生、史荣喜(2000年至今)
六、亲贤龙灯的基本套路形式:
一百多年来,亲贤龙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即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锣鼓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摆字、戏等动作和套路,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单龙演出一共30人,其中13人或14人表演,17人换(轮)演。
1、 拜四方
2、 跑圆场
3、 中华龙(摆字)
4、 双搭桥
5、 龙盘柱
6、 龙翻身(龙打滚、跳鱼缸)
7、 龙凤呈祥
七、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亲贤龙灯表演器具,包括龙头、龙身、龙尾,龙珠,以及配套锣鼓等。
代表性作品:《龙腾盛世》,特点:龙在地面、空中翻覆腾挪、盘旋飞舞,完成龙戏珠、龙盘柱、蛟龙出水等艺术造型,阳刚之中流露着柔美,绚丽之中展现着别致。